【摘要】针刀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,它的治疗原理融中西医理论为一体。关于针刀治疗腰腿痛的见解,各有不同的认识。现我根据陈贵斌医师运用小针刀治疗腰腿痛取得的卓越疗效,结合本人临床500例腰腿痛患者的治疗,对它的治疗机理作一些探讨。陈氏针刀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,那么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卓越的治疗效果呢?下面,就此谈一些我的个人看法。
1、陈氏对腰腿痛治疗时,不做具体的病名诊断,统称为腰腿痛,我根据腰腿痛的情况及叩击痛部位的不同将其分型为:
★ 单纯腰痛(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):
A、腰3横突尖部叩击痛;
B、腰3、腰4横突尖部叩击痛;
C、腰4、腰5、骶1椎板上叩击痛。
★ 腰痛伴下肢放射痛:
A、腰3横突尖部叩击痛伴下肢前、外侧放射痛;
B、腰3、腰4横突尖部叩击痛伴下肢前、外侧放射痛;
C、腰4、腰5、骶1椎板上叩击痛伴下肢后侧放射痛。
2、诊断及诊断依据:以腰部的疼痛性质、叩击痛的部位,下肢有无放射痛及放射痛的部位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。
腰痛的性质有:久坐久站痛,提示病变在腰3、腰4横突尖部;久卧、晨间痛加剧,提示为骶棘肌下段,即腰4、腰5、骶1的骶棘肌椎板附着处病损。
叩击痛:在腰3、腰4横突尖部的叩击痛,常提示为腰3横突综合征,即腰部屈肌腰大肌于横突尖部附着处筋膜的病损;腰4、腰5、骶1椎板上的叩击痛,常提示为骶棘肌下段在椎板上附着处的病损。
放射痛:臀部的放射痛:由外向内,依次对应为腰3、腰4、腰5、骶1处的病损;大腿放射痛:内、前、外侧,对应腰3、腰4横突尖部,后侧则对应腰4、腰5、骶1椎板处病损;小腿放射痛:内外侧对应于腰3、腰4横突尖处,后侧对应于腰4、腰5、骶1椎板处病损。
3、治疗方法:
陈贵斌医师治疗腰腿痛一般都是根据腰部叩击痛的部位,结合臀腿放射痛的部位,在腰3、腰4的横突尖部,腰4、腰5、骶1的椎板上行针刀松解,随后将局部的淤血用火罐拔出,轻度患者一到二次可治愈,重者二到三次即可治愈,治愈率95%以上,有效率达到100%。
4、临床资料及结果。
临床报告:运用陈氏针刀法治疗500例随机抽样的腰腿痛患者,年龄最大者85岁,最小者19岁,平均年龄41.5岁,男性289例,女性211例,病程最长者25年,最短者2天,平均11个月,单纯腰痛者308例,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者192例。平均随访时间,13个月。
腰腿痛的病人,通过运用陈氏刀法治疗,消除了骶棘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,消除了病灶,重新生成正常组织,因此,便彻底放松了骶棘肌的紧张,痉挛,也就是减轻了椎间隙的压力,对于膨隆或突出的病人,通过术后的适当散步活动,使人体逐步自我调整椎间关系,恢复正常压力和高度,这是一个自然的恢复过程。
随着纤维环内压的下降,当低于神经根静脉压的程度时,则神经根的血供就得到了完全的恢复,症状消失。但由于部分慢性病人,针刀对病灶产生了新的强烈刺激,使骶棘肌产生一过性的强烈收缩,纤维环内压也会产生一过性的升高,使得对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加重,同时也会使脊神经后支受到一过性的高压力,血流反而更加受阻,随着新的刺激的消退,正常组织逐步生成,骶棘肌恢复自然生理长度,脊神经的血供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状态,下肢的放射痛也随之消失。
神经纤维的血供,先受压者先改善,神经纤维的血供由外到内依次得到改善,神经功能依次恢复,因此一部分慢性腰腿痛的病人,症状会出现由腰、臀、大腿、小腿,至足跟、足趾的波浪式、逐步推进式的先加重后消退,最后腰腿部的症状全部消失。
另外,由于针刀治疗时产生了对脊神经后支新的刺激,导致了相应脊神经前支的兴奋,因而会出现下肢症状的依次加重,随着骶棘肌症状的消除,腰痛症状逐步痊愈,下肢放射痛也依次由上向下消退痊愈。
我认为,腰腿痛引起根性症状的病因病理如下:
腰部肌肉的急慢性损伤为最根本原因。
总结: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,实事求事的态度来看待小针刀疗法的理论基础——软组织外科学,也不应该忽视西医对于那些髓核脱出者,在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上所取得的成功,其实二者是完全和谐统一的。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为第一病因,椎间盘突出为第二病因,即继发病因,还会有第三、第四等局部继发病因。
当第二病因达到了髓核脱出的程度时,或者引起下肢肌肉萎缩时,应用外科手术治疗是值得的,在此病程之前,陈氏小针刀是治疗腰腿痛的首选之一。
颈椎与腰椎有相似之处,针对颈椎后部的肌肉和前部斜角肌等的针刀治疗,可以治愈大部分的颈椎病。
以上是我的一些浅显见解,有不当之处,望各位同行指正。
转载必须复制网址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http://www.xyzdw.com/